导读
在《2014中国BIM报告》中,中国BIM发展速度位列全球第4,但近两年,随着BIM被过度“神化”以及各方急功近利的心态,使BIM在中国成为空中阁楼,很多人对其热度锐减,甚至谈之色变。
在《2014中国BIM报告》中,中国BIM发展速度位列全球第4,但近两年,随着BIM被过度“神化”以及各方急功近利的心态,使BIM在中国成为空中阁楼,很多人对其热度锐减,甚至谈之色变。
摒弃眼高手低,需回归本源
标准化,施工过程中不改图纸,不因修改图纸而增加成本和受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可以大幅提升净利润。可见,施工前图纸的理解及各方沟通效率,图纸的精细化程度,基础的碰撞检查和管线综合应用,很大程度影响项目成本。
BIM不能只停留于建模,但也不能只着眼于模型之外的拓展应用,模型是基础数据库,创建精确丰富的信息数据才能有效地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在还无法从应用BIM的方式(三维参数化)进行设计的阶段,BIM的工作流程更多的是依据图纸建模,我们需要更好的去规划在建筑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我们所需要的模型包含哪些构件,我们的构件需要到什么精度,逐步建立模型标准,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因为冗余的数据影响信息的提取。在如今BIM的应用受限于大环境,我们更需要从点滴做起,摒弃眼高手低,从模型的准确度入手,制定标准规范,在相应的阶段创建相应精度的模型,将模型的效益最大化。
避免浅尝辄止,需循序渐进
BIM“教父“—Jerry Laiserin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BIM是过程自动化的一种形式,很多想成为BIM定义者的人通常会从“软件”、“数字化”或“参数化”等词开始,并且很快就落入由现有软件工具所具备的特性而衍生出来的特定功能。而BIM并没有改变设计施工的本质,设计施工没有BIM,还是一样进行,它影响的是建筑信息的记录方式,影响的是工作流程,信息管理的方式,改变的是一个过程,并不改变结果。就像著名“质量管理专家”W.Edwards Deming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把你正在做的描述成一个过程,那表示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在实施BIM的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BIM在建筑革命中的角色,忽视了过程而只追求结果,那BIM的道路将举步维艰,甚至无法实现。
国内的BIM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建筑业大多以市场化为主,企业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而我国是市场和政府监管并存,工程周期短,靠的多数是现场经验及应变能力。BIM之所以能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原因是BIM的标准化、精确和协同能力,而在国内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费用和时间去实施。
BIM模型虚拟漫游